linux误删 删除文件linux
今天给各位分享linux误删的知识,其中也会对删除文件linux进行解释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别忘了关注本站,现在开始吧!
linux误删文件怎么恢复
linux系统是不同于windows系统和mac系统的,它独特的系统操作深受广大网友喜爱。有的朋友在使用linux系统的时候,不小心把一些重要的文件删除了,却不知道应该怎么恢复。那么linux误删命令行文件该怎么恢复呢?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linux恢复误删文件的教程。
具体方法如下:
1、执行命令“cd/home”进入服务器根目录home。
2、执行命令“touchdemo.txt”创建一个演示文稿。
3、执行命令“rm-rfdemo.txt”删除该文件。
4、执行命令“debugfs”运用系统自带恢复工具debugfs来修复。
5、额外开一个xshell,执行命令“df/home/”打开刚刚被删除文件所在分区。
6、执行命令“open/dev/mapper/vg_root-lv_root”查看目录分区。
7、执行命令“ls-d/home”显示被删除文件所在目录。
8、执行命令“logdump-i”查找文件所在区块号。
9、记住上图block后面的数值并执行命令“quit”退出debugfs。
10、执行命令“ddif=/dev/mapper/vg_root-lv_rootof=/home/demo.txtbs=640count=1skip=1089”恢复文件操作。
11、bs与上图offset值一致,skip与block值一致。
12、执行命令“ls”可以看到文件demo.txt被删除后又重新找回来了,恢复成功。
以上就是linux恢复误删文件的教程,有需要的朋友可以通过上面的步骤进行恢复文件,希望对您有帮助。
Linux服务器下误删除文件的解决方法
服务器误删了/usr/bin和/usr/sbin目录,然后,从别的地方拷贝这两个目录过来,发现可能很多是链接等非普通文件,可拷贝的时候对链接的处理不知道应加什么参数,所以,一百多兆的东西拷贝了近一个G;最后,先给tar了一下,在拷贝。
这样,服务器基本弄好,建议:
1.不要直接用root登入,特别是不熟悉的人。
2.建议需要执行root权限命令的使用sudo,少用su;
3.可用visudo来配置需要执行的root权限命令
eg: xxx ALL=/sbin/mount,/sbin/unmount,/sbin/ifconfig NOPASSWD: ALL
rm命令不行;但是,还有“后遗症”:
1.登入时,'linux': unknown terminal type;
2.使用top, clear(知道的)时,因为 terminal type问题;
3.vim也是类似问题,不可操作;已解决,但只能用基本模式;
4.tftp、telnet服务,已解决。
Linux 系统文件误删除,求恢复!!!
【转】Linux下的文件一旦被删除,是难以恢复的。尽管删除命令只是在文件节点中作删除标记,并不真正清除文件内容,但是其他用户和一些有写盘动作的进程会很快覆盖这些数据。不过,对于家庭单机使用的Linux,或者误删文件后及时补救,还是可以恢复的。
1、Ext2文件系统结构的简单介绍
在Linux所用的Ext2文件系统中,文件是以块为单位存储的,默认情况下每个块的大小是1K,不同的块以块号区分。每个文件还有一个节点,节点中包含有文件所有者,读写权限,文件类型等信息。对于一个小于12个块的文件,在节点中直接存储文件数据块的块号。如果文件大于12个块,那么节点在12个块号之后存储一个间接块的块号,在这个间接块号所对应的块中,存储有256个文件数据块的块号(Ext2fs中每个块号占用4字节,这样一个块中所能存储的块号就是1024/4=256)。如果有更大的文件,那么还会在节点中出现二级间接块和三级间接块。
2、恢复被误删文件的方法
大多数Linux发行版都提供一个debugfs工具,可以用来对Ext2文件系统进行编辑操作。不过在使用这个工具之前,还有一些工作要做。
首先以只读方式重新挂载被误删的文件所在分区。使用如下命令:(假设文件在/usr分区)
mount–r–n–o remount/usr-r表示只读方式挂载;-n表示不写入/etc/mtab,如果是恢复/etc上的文件,就加上这个参数。如果系统说xxx partion busy,可以用fuser命令查看一下是哪些进程使用这个分区上的文件:
fuser–v–m/usr
如果没有什么重要的进程,用以下命令停掉它们:
fuser-k–v–m/usr
然后就可以重新挂载这些文件系统了。
如果是把所有的文件统一安装在一个大的/分区当中,可以在boot提示符下用linux single进入单用户模式,尽量减少系统进程向硬盘写入数据的机会,要不干脆把硬盘挂在别的机器上。另外,恢复出来的数据不要写到/上面,避免破坏那些有用的数据。如果机器上有dos/windows,可以写到这些分区上面:
mount–r–n/dev/hda1/mnt/had
然后就可以执行debugfs:(假设Linux在/dev/hda5)
#debugfs/dev/hda5
就会出现debugfs提示符debugfs:
使用lsdel命令可以列出很多被删除的文件的信息:
debugfs:lsdel
debugfs: 2692 deleted inodes found.
Inode Owner Mode Size Blocks Time deleted
164821 0 100600 8192 1/ 1 Sun May 13 19:22:46 2001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36137 0 100644 4 1/ 1 Tue Apr 24 10:11:15 2001
196829 0 100644 149500 38/ 38 Mon May 27 13:52:04 2001
debugfs:
列出的文件有很多(这里找到2692个),第一字段是文件节点号,第二字段是文件所有者,第三字段是读写权限,接下来是文件大小,占用块数,删除时间。
然后就可以根据文件大小和删除日期判断那些是我们需要的。比如我们要恢复节点是196829的文件:
可以先看看文件数据状态:
debugfs:stat<196829>
Inode: 196829 Type: regular Mode: 0644 Flags: 0x0 Version:1
User: 0 Group: 0 Size: 149500
File ACL: 0 Directory ACL: 0
Links: 0 Blockcount: 38
Fragment: Address: 0 Number: 0 Size: 0
ctime: 0x31a9a574—— Mon May 27 13:52:04 2001
atime: 0x31a21dd1—— Tue May 21 20:47:29 2001
mtime: 0x313bf4d7—— Tue Mar 5 08:01:27 2001
dtime: 0x31a9a574—— Mon May 27 13:52:04 2001
BLOCKS:
594810 594811 594814 594815 594816 594817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。
TOTAL: 38
然后就可以用dump指令恢复文件:
debugfs:dump<196829>/mnt/hda/01.sav
这样就把文件恢复出来了。退出debugfs:
debugfs:quit
另一种方法是手工编辑inode:
debugfs:mi<196829>
Mode [0100644]
User ID [0]
Group ID [0]
Size [149500]
Creation time [0x31a9a574]
Modification time [0x31a9a574]
Access time [0x31a21dd1]
Deletion time [0x31a9a574] 0
Link count [0] 1
Block count [38]
File flags [0x0]
Reserved1 [0]
File acl [0]
Directory acl [0]
Fragment address [0]
Fragment number [0]
Fragment size [0]
Direct Block#0 [594810]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。
Triple Indirect Block [0]
使用mi指令后每次显示一行信息以供编辑,其它行可以直接按回车表示确认,把deletion time改成0(未删除),Link count改成1.改好后退出debugfs:
debugfs:quit
然后用fsck检查/dev/hda5
fsck/dev/hda5
程序会说找到丢失的数据块,放在lost+found里面。这个目录里的文件就是我们要的东东。